在我決定要出國之後,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都有很多聲音,整理了最近常聽到的和各位分享:
或是:「你去哪裡阿?我要去找你玩」
諸如此類的"關心"接踵而至的來,這也是我要學習的課題之一,要不斷回到初衷檢視自己
一方面準備資訊、一方面準備資金、一方便準備決心
*資訊的部分:我找代辦協助,他幫助我在兼顧碩士論文壓力的過程,可以快速的得到正確資訊,也幫我簡化了申請的負擔,很感恩茱莉安工作室!
*資金的部分:我是靠自己,妥善的規畫花費,並在生活中計畫性的儲蓄,也是我事前的功課,努力賺努力省就對了!
*決心的部分:要不斷的過濾負面"關心"並且建構期待感,其實是很大的挑戰
用說的都很容易、看別人出走很容易、鼓勵別人向前進也很容易,用台語來說就是:「別人的孩子死不完」
但當下的我在面對自己的決定時,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有很多的矛盾和拉扯
先想想去的原因,主要為了英文,其次也是為了檢視自己活了26年的本事
也想想去的恐懼,是否不負責?不孝順?害怕求職洪流?討厭沒未來的台灣?出國鍍金好棒棒?
回到初衷,出走的目的是為了學習,那要如何讓身邊重要的人不會有"失去"的感覺
為了讓彼此都能舒服的邁進我換地方學習的選擇,事前和家人花了一段時間溝通和準備
謝謝父親尊重我的每個決定,讓我學會負責和勇敢,我會積極回報我的狀態讓您心安
謝謝妹妹承擔照顧家裡的重責大任,我會努力學習不辜負你們的付出
認真的把每一天活的美好,就是最負責的事情!
回到重點,沒有人應該對我的未來負責
所以我需要選擇合適的建議,剩下僅需要謝謝關心即可
對我而言,人生沒有浪費的經驗
那麼該不該出發?值不值得?就不是那麼重要了
你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