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4937798_10206193285984790_663728803_n.jpg

關於遊民,其實在各個國家都有

只是因著地方文化、政府政策和天氣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。

接下來純粹只是表達我個人的觀察,若有不妥的部分還請網友們提醒指教!

我對於台灣的遊民的印象,覺得大部分是被動式的、分別有肢體或精神殘疾,也因為天氣潮濕的關係會比較有味道,頭髮常常打結。

所謂被動式,是指他們幾乎是在固定的位置,準備一個容器即開始等待金援。

至於民眾的表現方式,我們比較多是遠離或甚至是驅離,長期汙名化的影響下,遊民被貼上社會亂源、懶惰的標籤,再加上媒體把問題給放大了,我們只會看見眼前所產生的現況,卻沒有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,雖然還是有人會主動關懷,但負面表現方式的占比較多數。
 

而多倫多的遊民則是比較主動,較少肢體殘、部分精神殘疾,多為低社經居民,因為天氣乾燥的關係味道比較沒這麼嚴重,頭髮亂但不致於打結。

加拿大的遊民則是會準備紙板寫下自己的需求、拿著容器主動和每個經過的人討錢、走向你和你要零錢、在車廂裡大聲宣告自己的需求並且和大家開始討錢、以簡單的樂器表演賺錢、幫大家開關門...等等

雖然也有些民眾會以比較負面的方式對待,但我還是可以看到有人坐在遊民旁邊和他們聊天,甚至是遊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,大家可以一起態度從容且面不改色的忍受異味,這點我真的覺得相當不容易,也是我很需要學的部分。

姑且不論呈現的方式為何,隨著文明興起也拉大的貧富之間的差距。

隨著政府政策每個月的補助金和善心人士的幫忙,遊民其實不需要工作也能存有一些積蓄,相較於我們窮忙後被生活費剝削到只剩一點錢的積蓄也許差不多;政府甚至還供給了一些住所,但因為遊民不想不管束而拒絕。這些幫助的確讓一些遊民重新回到社會,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遊民人口,我個人也覺得很難平衡政府、市民和遊民之間的期待,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愉快的共存呢?

遊民,或許是不得不的選擇,也可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。

到底是他們不積極? 或是他們選擇做自己? 這都不是我們旁觀者可以定義的。

我想,目前我能做的是尊重他們的存在,然後友善的對待。

這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,真的不是靠政府可以解決,而是要靠大家一起自覺,才能營造一個幫助遊民回歸的環境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黃鴨鴨 的頭像
    黃鴨鴨

    鴨鴨腦思的BLOG

    黃鴨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